公益诉讼 首页/ 检务指南/ 公益诉讼/

宁安检察:公益诉讼打造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新矩

时间:2021-12-09

来源:宁安检察

作者:秦嘉

录入:郑云翔

审核:房然

【字体:  


宁安检察:公益诉讼打造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新矩
 



古树、古桥、古村落—公益诉讼以能动检察打造古城文化遗产保护新矩阵

   岁月更迭,文化倍重。宁安,作为一座历史厚重的文化古城,曾先后荣获黑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第一个文化县。莺歌岭文化、渤海文化、流人文化、宁古塔文化及近代革命历史文化等,形成了宁安浓郁的民俗文化风情。在这片土地上,诸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记忆。然而,近年来,宁安检察公益诉讼干警在履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保护。检察机关要通过公益诉讼办案使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切实加强,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且有效激活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针对辖区内丰富的古树名木、古桥、古村落等宁古塔特色文化遗产,宁安检察公益诉讼充分利用检察职能,全面发挥公益诉讼检察力量,强化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履职,在破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题上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增强宁安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着力打造古城文化保护新矩阵,护佑古塔文化根脉。

 

   一、切入古城文明建设重点,着力发挥公益诉讼职能
宁古塔特色文化遗产承载着古城文明诸多历史信息,是现实与历史的纽带,一旦被损毁,几乎没有修复的可能。宁安检察公益诉讼部门积极开展“文化古迹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剑指问题所在,形成监督闭环,让一次次监督掷地有声。检察机关通过细致调查走访发现,在宁安市古树名木的集中区域内,相关管理部门未划定古树保护范围,古树上悬挂电线、射灯等设施,影响了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见证历史饱经岁月洗礼的大石桥、牛场桥等古桥在管理上存在保护范围内垃圾未清理、未设立文物标志等问题;被列入全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渤海镇江西村也存在主要出入口未设置标识牌,核心保护区消防设施不足等问题。结合调查实际,宁安检察有针对性地对承载古城文化遗产的古树、古桥、古村落可预见的诸多问题,对相关行政单位提出了相应的检察建议。通过上下联动、部门相互配合,推动古城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修复。
   二、梳理古城文化脉络主线,筑牢公益履职基础
历百代而旷古,越千年而弥新。宁安检察公益诉讼部门用一份份检察建议让古塔大地的文物古迹重新焕发生机。截至目前,宁安检察公益诉讼团队通过履行职责,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诉前检察建议书5份,让宁安古城的多处古迹文化遗产受到有效保护。相关行政单位收到检察建议书后,高度重视,迅速开展整改行动,针对古树、古桥、古村落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履职,各项保护措施相继落实到位。与此同时,检察机关发挥能动履职特点,以新思维、新理念厘清新思路、付诸新实践,梳理古城文化脉络主线,推进公益诉讼在文化保护上落地落实、开花结果,筑牢公益履职基础。
   三、循序推进刚性监督局面,夯实文化遗产保护长远实效
  文化底蕴来源于历史,存续与当下,施惠于未来。宁安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依法发出检察建议书并跟进监督,先后三次走访传统村落江西村,村民座谈,找准问题症结,有效激活和提升行政机关履职能力,以法治思维助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作为公益诉讼工作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加强与相关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注重办案实效,加强案例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宁安市人民检察院也将继续探索相关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循序推进刚性监督局面,秉持监督与支持相一致的原则,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守住监督边界,做到监督既不失职、又不越位,形成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的良性互动。督促行政机关厘清职能、全面履职,并不断增强工作合力,推动行政机关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综合治理水平,夯实文化保护长远实效。



联系地址:宁安市人民检察院 邮编:150090
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0574号-2